为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英烈精神,2025年3月22日上午9时,法学学生第二党支部在青松翠柏掩映的麓山忠烈祠开展“清明祭英烈,赓续爱国志”主题实践活动。支部书记刘玲利带领32名支部成员追溯湘楚大地上的抗战烽烟,通过祭扫、默哀、献花等仪式,将红色基因深植青年血脉。
寻迹:一堂行走的党史教育课
活动伊始,刘玲利书记在苍松掩映的忠烈祠前深情讲述:“他们中许多是湖湘子弟,用‘不是最能打,但最不怕死’的信念,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……” 山风掠过松枝的沙响与远处湘江的涛声交织成哀思的乐章。
(支部成员列队聆听忠烈祠历史讲解)
七十三军墓:血铸丰碑前的庄严追思
上午10时10分,支部队伍行至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。这座建于1946年的省级文保单位,安葬着三次长沙会战、常德保卫战中牺牲的5000余名将士。墓碑方柱平顶,高逾10米,正面镌刻“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”,基座嵌有程潜题联:“誓死卫国家以诏来者,壮气塞天地是曰浩然”
随着支部书记的“默哀”的指令,全体支部成员脱帽肃立,面向刻有“倭寇不曾留片甲,英雄驻此障长沙”的方尖碑默哀三分钟。随后,刘玲利书记缓步上前整理花篮缎带,支部成员依次献上白菊,花瓣随风飘落在刻有“精神不死”“碧血丹心”的碑座上,与历史铭文交相辉映。
(支部书记刘伶利带领支部成员默哀七十三军烈士)
(支部成员为七十三军烈士献花)
七十七师墓:663个名字中的家国记忆
10时40分,队伍转向第七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。这座通高5.2米的花岗岩方锥体纪念碑,镌刻着663位阵亡官兵姓名,斑驳的碑文记录着1944年长衡会战中该师14次反冲锋的惨烈战况。默哀仪式后,支部成员们缓步献上鲜花,向英雄致敬!
(支部书记刘伶利带领支部成员默哀七十七师烈士)
(支部成员为七十七师烈士献花)
田广真墓:将军与士兵的同眠之思
在赫石坡东侧,支部成员驻足于田广真烈士墓前。这座与普通士兵墓比邻而葬的圆形墓冢,安息着七十七师师长田君健(化名田广真)。1945年湘西会战中,他亲率山炮连潜伏敌阵,组织14次反冲锋重创日军。刘玲利书记手持手帕,带领支部成员细致擦拭墓碑上“生于1906,卒于1925”的铭文,鲜花祭英烈,哀思寄忠魂。
(支部书记刘伶利带领支部成员默哀田广真)
(刘玲利书记擦拭田广真将军墓碑)
(支部成员向田广真将军敬献鲜花)
传承:从历史坐标到行动指南
“先烈回眸应笑慰,擎旗自有后来人。”刘玲利书记在总结时强调:这些长眠地下的英雄平均年龄仅22岁,与我们相仿的年纪却肩负起民族存亡的重任。新时代青年更应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仪式结束后,山风掠过赫石坡上的抗战防御工事遗址,仿佛传来八十年前的金戈之音。这场清明祭扫,不仅是对93944名长沙会战英烈的深情告慰,更让红色基因在擦拭墓碑、献花致敬中完成代际传承。法学二支部将持续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,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。
(支部成员合影留念)
编辑:何雅清 摄影:何雅清
出品:法学学生第二党支部宣传